是的!我沒寫錯、編輯沒排錯、你沒看錯,我要說的是全球化的「假象」,不是真相。

「全球化」這個詞,我在平常的寫作過程中,一向是能不用就盡量不用。倒不是我對這個詞彙有特別的好感或反感,而是「全球化」在過去的十數年間,已經被太多人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情境用來指涉不同的事情,變成一個語意高度隱晦不清的字眼。這樣的詞彙用多了,帶來的恐怕是誤會多於體會。

最近我讀到的幾則新聞或評論,終於還是讓我把持不住,也想來談談這個問題。前一陣子臺灣香蕉的價格暴跌,許多專家當然也不能免俗地跳出來大談蕉價慘跌的可能原因。一位報社的資深工作者從「無米樂」談起,引經據典,該有的大師也都進場,為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香蕉暴跌就是全球化惹的禍。

我對農業所知有限,對香蕉產業也一無所知,如果這位作者告訴我們臺灣的香蕉是如何受到加勒比海、菲律賓香蕉低價傾銷的打擊,或是國際市場是如何無情的被掠奪,大體上我也可以同意臺灣的香蕉是受全球化之害。

但是沒有,香蕉(農業)一出事,想當然爾加害人是「全球化」,不需要證據、也不需要推論。閱讀那篇文章,我想到的是心理學上講的「刺激—制約」反應,某些寫作者只要一看到「農業」二字,筆下的「全球化受害者」就自動出籠了。全球化好像變成某種隱性的、無所不在的敵人、偷襲者,任何我們遇到不能解釋或是懶於深究的問題,通通推給這個躲在暗處的、無所不能的敵人即可。

最近的熱門議題,則是臺灣球員出走、或被美日職棒聯盟高薪挖角的問題。一種超級簡化的論述又來了:在棒球全球化的趨勢之下,美日職棒強勢進逼,臺灣棒球將何以為繼?每每看到這種文章,你是否也會為臺灣的棒球運動前景憂心忡忡呢?

美日職棒聯盟大量吸納臺灣的好手,受到影響的利害關係人至少有:美國與臺灣的職棒聯盟、美國與臺灣的電視轉播單位、有能力在美日打天下以及留在臺灣打球的球員、球員家屬、未來想進軍職棒的三級棒球選手、各國的球迷、球場外打香腸的攤販、炒作明星球員商品的商家或是體委會等。

我不厭其煩地列了這麼長一串是想說明,美日職棒挾其財力、行銷、規模經濟優勢,看似予取予求地網羅了臺灣優秀棒球選手,不同位置的利害關係人都有可能是受益者或是受害者,不管你是在美國、日本或是臺灣。有能力成為頂尖舞臺一級球星如王建民者,自然是這樣的機會與變動的受益者;不管你是在全球的那個角落,有一流球員的演出,對球迷來說大概都很難說是壞事一件;打球也能有大前/錢途,對於只會打球不會唸書的少年或是青少年無疑會有相當的激勵效果。

大聯盟到處重金挖角也未必是一件穩賺不賠的生意(曹錦輝如果真的受傷無法再上場,對我們來說是惋惜他球員生命的早夭,對於洛磯球團卻是多年的投資泡湯了)。打香腸的攤販和中華職棒聯盟比較有可能是這場所謂的全球化賽局中的輸家,但是一家聯盟加上數個攤販是不是就等於「臺灣棒球」呢?

不管是在農業、運動或是其他的領域,全球化都是一個高度動態、不確定、高風險以及相互滲透的過程,高喊反全球化的常常是打人的喊救命,真正的受害者卻反而是慢性自殺而不自知。下次有人要邀你喊口號,或是拖你下水,最起碼你要先看看他是不是得了「全球化刺激—反應徵候群」。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