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很妙的東西。原本應該是很有一番道理的事情,總會在使用、傳遞與轉述的過程,被有意或無意地,被簡化、擴張或是扭曲成另外一番道理,或是,根本沒有道理。
比方說,「學好英文有助於國際競爭力」這種說法,應該是一項多數人都能接受的陳述。但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它卻被放大、延伸為「英語」=「國際競爭力」,進而出現許多匪夷所思的社會現象。
在大學裡,現在許多大學自詡或被要求是「國際」或「世界」一流。如何證明這個學校是國際或是世界一流呢?既然國際與英語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雙生兄弟,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是看你有多英語,就可以證明你有多國際(反過來也行)。於是乎,現在在臺灣的大學裡,只要發表的是以英文寫作的論文,這樣的論文自然而然地就比其他語文的著作高上一等(不在學院裡工作的人大概很難想像,現在你如果是中文、日文、法文、德文等科系的教授,在英文期刊上發表論文,竟然能得到比在自己的專長語文領域發表論文還大的肯定);我們的大學要多多招收外籍學生,才能證明自己是對國際有吸引力的大學,所以我們開設了許多全英語授課的各種學程;即使全部的學生都來自臺灣本地,我們的大學也競相開設英語授課課程,藉以證明自己比別的大學更國際化。
有人或許會說,有做總比沒做好,點點滴滴累積起來,臺灣的國際化程度與平均英文程度總會進步吧?這種說法的根本問題在於,為了英文與國際化的點點滴滴,我們到底付出了多高昂的代價,而這樣的國際化,又是什麼樣的國際化。
大學以英語授課的理想看起來崇高無比,不過很少有人敢於追問,究竟有多少大學老師的英文程度是足堪以英文授課的?我曾經眼見一所名列所謂的頂尖大學的老師以全英語授課,這位老師平常講課神采奕奕、揮灑自如,但是改以他不那麼熟悉的英文授課,他就變成小心翼翼、戒慎恐懼的英語教材朗讀員。我這樣說,當然不是說換我用英語授課會比那位老師高明到哪裡去,而是以我自己在大學裡求學近十年的經驗回想,究竟是能充分展現其學識風采的老師對我的影響較為深遠大,還是逐字宣讀英文教科書讓我的英文「略有進步」的老師呢?答案當然毫無疑問是前者。
這問題如果從學生面來看,其實就更清楚了。按照臺大的統計,該校的畢業生在畢業前能通過英檢中高級以上考試的只在三成五到四成之間,臺大況且如此,其他學校當然更不用說了。依照學生這樣的程度來施以全英文授課,學生的英文程度當然或多或少會有進步,但是我們是否也該追問,專業知識的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漏失了多少?以犧牲專業知識為代價的英語學習,這樣的大學又與地球村這樣的外語補習班何異?
以全英語授課吸引優秀的外籍生更是天方夜譚。真正一流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生,為何要放棄到真正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求學的機會,跑到臺灣聽臺灣的教授們用他們也不太熟悉的語言傳遞知識?幾年前我曾經任教的一所佛教大學外籍生倒是不少,他們都是因為對宗教有熱情,來臺灣聽大師開釋講經。法師們用的當然是中文,但是老外眼中充滿了熱切企盼的光輝。
英語有助於國際化,但是英語不等於國際化,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