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研究團隊開發出讓在黑暗中「看不見」的物體現形的深度學習模型,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套深度學習模型,來辨識超過1萬個透明的刻痕,在光源極低的圖像中,重建出透明的物體。
2018-12-13
MIT將投入10億美元在現有的電腦科學學院外,設立AI及運算學院,扮演跨電腦科學、AI、資料科學及相關領域的整合樞紐。
2018-10-16
| MIT | 微型機器人 | FEDOR | 太空機器人 | KLM | 機場AI助理 | google | Move Mirror |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
AI趨勢周報第50期:MIT研發出細胞大小機器人,能感知環境和執行計算
MIT團隊製造的微型機器人能自供電,不需外部電源或內置電池。 一個簡單的光電二極體,就能提供機器人電路計算和儲存所需的電流,而且足夠它們感知環境、儲存資料,然後在完成任務後讀取這些數據。
2018-07-27
不用人類介入,AI只要觀看60小時影片就能辨識超過20種樂器的聲音
MIT發表稱為PixelPlayer的人工智慧系統,以影片的視覺元素代替人為標籤,讓系統達到自我監督學習的目的,自動辨識聲音與樂器間的關聯,不只可用於音樂的編輯與後製,還能用於機器人研究領域,幫助其理解環境聲音的來源。
2018-07-10
| Nvidia | 慢動作影片 | google | TensorFlow | MIT | 超級電腦 | 臉書 | AI相機
AI趨勢周報第45期:Nvidia新AI系統,能將常速影片轉換為流暢清晰的慢動作影片
想用慢動作模式錄下寶貴的每一刻,但又擔心手機儲存容量不夠嗎?Nvidia研究員最近展示一項基於深度學習的系統,能將30fps的常速影片轉換為清晰流暢的240fps甚至是480fps的慢動作影片,成為影片後製的好幫手。
2018-06-22
使用無線訊號做為繪製人體骨架的輸入,其優勢在於當人體受到物體遮蔽時,仍然可以精確抓取人體骨架,而不像傳統電腦視覺技術,遇到被遮住的部位就沒轍。
2018-06-15
MIT發表能取代低功耗藍芽的無線通訊技術,相同傳輸速度但更安全
無線電攻擊相當危險,甚至對在體內安裝胰島素幫浦或是心臟起博器的病人有生命威脅。MIT的新型無線電發射器,以超高速隨機跳頻技術確保資料傳輸安全。
2018-06-11